紅軍長征勝利原因初探 謹以此文慶祝 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 (接上之二) 三、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毛主席軍事思想的充分體現(xiàn)
毛主席的軍事思想,融古今之哲思,匯實踐之真知,取馬列之精華,集戰(zhàn)略之大成,是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思想武器,尤其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從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 毛主席并非軍事科班出身,絕大多數(shù)紅軍將士都是工農子弟,參軍前也沒有學習過軍事,然而,毛主席領導的紅軍卻成為了國共兩軍對弈中笑到最后的一方,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毛主席領導的紅軍是“從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闡述道:“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從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沒有進學校機會的人,仍然可以學習戰(zhàn)爭,就是從戰(zhàn)爭中學習。”
以長征中“四渡赤水”為例,戰(zhàn)役初期的進程根本就不是紅軍事先設計出來的,一渡赤水是中央紅軍在土城被敵人拖入消耗戰(zhàn),且即將陷入被數(shù)倍于己的敵人包圍的險境,毛澤東為了讓紅軍擺脫敵人的包圍圈,而被迫選擇的戰(zhàn)術方案。二渡赤水一是為了避免紅軍主力與40萬敵人重兵正面作戰(zhàn),二是因為蔣介石將大部隊調動到了川黔邊境、黔北兵力空虛,黔北形成了對紅軍作戰(zhàn)有利的態(tài)勢,毛澤東果斷決策,紅軍主力二次攻擊黔北,二占遵義,殲敵兩個師又8個團,中央紅軍取得了長征以來的最大一次勝利。三渡赤水是毛澤東為了從敵人重重包圍之中尋找突破口,指揮紅軍主動出擊,以其中一部佯裝紅軍主力,強攻魯班場,做出與敵人決戰(zhàn)之勢,誘使敵人主力部隊向魯班場傾巢出動,當敵軍主力被牽制后,毛澤東已率紅軍主力從茅臺渡河,完成了三渡赤水。四渡赤水是毛澤東在紅軍前三次成功渡過赤水的基礎上,將方寸已亂的蔣介石玩弄于股掌之間的一次軍事行動。面對蔣介石調集的中央軍和川滇黔40萬大軍,毛澤東命令紅一軍團的一個團佯裝紅軍主力,誘敵向西。同時,毛澤東調紅軍一部佯攻貴陽,正在貴陽督戰(zhàn)的蔣介石被嚇得驚慌失措,急調駐守云南的部隊增援貴陽。毛澤東命令紅軍主力向黔北前進,做出主力部隊北渡長江的姿態(tài),蔣介石慌亂之中命令各路國民黨部隊緊急增援黔北,準備圍殲紅軍主力。而毛澤東卻率領紅軍大部隊迅速向東,分別從太平渡、二郎灘、九溪口第四次渡過赤水,跳出了蔣介石40萬軍隊的包圍圈。 在“四渡赤水”之戰(zhàn)中,毛澤東成功運用了“聲東擊西、調虎離山、金蟬脫殼、虛實結合”等兵法,讓蔣介石指揮的百萬軍隊不知所以、疲于奔命,中央紅軍化被動為主動,取得了長征初期關鍵戰(zhàn)役的勝利。
<二>、永遠遵循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毛主席軍事思想最基本的指導原則,這里舉一個例子: 1935年2月中旬,紅軍主力攻破婁山關、重占遵義,取得了二渡赤水的勝利后,指戰(zhàn)員們士氣高昂,求戰(zhàn)心切。中央政治局舉行擴大會議,討論進攻打鼓新場的計劃。紅軍總部之前得到的情報,打鼓新場只有黔軍的兩個團,且戰(zhàn)斗力較弱,于是,作戰(zhàn)計劃已由林彪擬定好了,與會者看后均未提出異議,只待會議通過。由于毛澤東會前得到的情報反饋,打鼓新場駐扎的黔軍王家烈部的兵力情況不詳,并非兩個團,云南軍閥龍云已電令滇軍孫渡向打鼓新場開進,蔣介石已電令中央軍薛岳在打鼓新場至黔西一線設置防線,毛澤東由此洞察出敵人要在打鼓新場設置誘餌,然后調集重兵,準備在打鼓新場圍殲中央紅軍主力的真實意圖。毛澤東先向大家通報了目前打鼓新場的敵情,反對已擬定的打鼓新場的作戰(zhàn)計劃。朱德、王稼祥、彭德懷、林彪都主張打,周恩來舉棋不定,毛澤東據(jù)理力爭,他分析了形勢:紅軍行軍到達打鼓新場已是兩天以后,敵人的援軍必然趕到,與敵人相比,紅軍兵力和裝備都不占優(yōu)勢的情況下,貿然與敵作戰(zhàn),必將陷入困境。毛澤東苦口婆心的勸說仍然沒有起到效果,會議上雙方僵持不下,只能舉手表決。表決結果,除了毛澤東,所有人都贊成打鼓新場的作戰(zhàn)計劃,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毛澤東心急如焚,情急之下道:這個前敵總指揮我不干了!不知是誰把毛澤東的話頂了回去:不干就不干!毛澤東從會場憤然離開!當晚,毛澤東難以入眠,沉思良久,他忖度的不是個人的名利得失,而是紅軍隊伍的前途安危。于是他來到了周恩來的住所,向周恩來再次強調了紅軍必須放棄打鼓新場作戰(zhàn)計劃的主張。果然,周恩來剛得到了打鼓新場的最新情報:打鼓新場原來埋伏的王家烈部兵力遠超一個師之外,又增加了滇軍孫渡4個旅的部隊,且中央軍吳奇?zhèn)ァ⒅軠喸鲙?span lang="EN-US">1個軍正向打鼓新場開進,敵人已擺好了夾擊中央紅軍主力的陣勢。在緊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面對嚴峻的形勢,大家幡然醒悟,軍委立即作出了停止中央紅軍進攻打鼓新場的指令。毛澤東力排眾議,黨中央懸崖勒馬,中國革命由此避免了因決策失誤而導致的重大挫折。 <三>、牢牢把握戰(zhàn)爭的主動權 毛澤東同志在其著作《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對于把握戰(zhàn)爭的主動權作了高度概括:“無論處于怎樣復雜、嚴重、慘苦的環(huán)境,軍事指導者首先需要的是獨立自主地組織使用自己的力量。被敵人逼迫到被動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復主動地位。” 身為紅軍統(tǒng)帥的毛澤東同志,無論是對于戰(zhàn)爭全局的宏觀把握,還是對于局部戰(zhàn)斗的微觀調控,都展現(xiàn)了杰出的軍事戰(zhàn)略家的風范。紅軍長征時期,毛澤東同志對于戰(zhàn)爭主動權的把握,堪稱教科書般的范本: 1、避敵鋒芒,攻敵空虛 中央紅軍以犧牲5萬多人的代價,突破敵人設在湘江的第四道封鎖線后,中共中央在湖南召開了“通道會議”。會上,博古、李德固執(zhí)地堅持“三人團”原定計劃,即中央紅軍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毛澤東將搜集到的蔣介石已調集了40萬軍隊陳兵湘西的軍事情報,向大家作了通報,他堅決反對博古、李德的意見,他向大家陳述利弊:如果中央紅軍北上湘西,就等于朝著蔣介石布下的口袋里鉆,無異于自投羅網,會使紅軍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毛澤東提出了避實擊虛,紅軍應該向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貴州轉移的軍事主張。經過與博古、李德的激烈爭論,毛澤東的主張被大多數(shù)與會者采納,會議形成了中央紅軍轉兵貴州的決議。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英明的決策。 2、料局在先,搶敵一步 “四渡赤水”之后,大渡河成為了中央紅軍長征路上的又一道天塹,1935年5月底,當部隊行至渡河地點越西縣安順場時,敵人為了防止紅軍渡河,已將大部分船只損毀,蔣介石調集了40萬大軍,妄圖將中央紅軍主力圍殲于安順場。蔣介石揚言,要讓中央紅軍在安順場重演當年太平天國領袖石達開在安順場全軍覆沒的悲劇!按蠖蓸驒M鐵索寒”, 時間和裝備已不允許中央紅軍大部隊從安順場渡過大渡河。千鈞一發(fā)之際,毛澤東根據(jù)情報判斷,敵軍主力與我軍的距離尚有時間差,且守備瀘定橋的敵軍只有兩個團,與我軍相比處于劣勢,他當機立斷,命令將紅軍大部隊渡河的地方確定在了位于瀘定縣的瀘定橋。擔任奪取瀘定橋先頭部隊的紅一軍團紅二師紅四團,在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的率領下,與時間賽跑,于5月27日晨出發(fā),29日抵達瀘定橋。由廖大珠、劉金山等22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不畏艱險,浴血奮戰(zhàn),冒著敵人密集的彈雨,攀著鐵索,征服了由13根鐵索組成的瀘定橋,保證中央紅軍大部隊渡過了大渡河。毛澤東先敵一步的作戰(zhàn)部署,讓蔣介石精心準備的在安順場圍剿中央紅軍的計劃成為泡影。 3、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孫子云:“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
紅軍在過草地前,蔣介石判斷,紅軍不敢穿越陰霧迷蒙、茫茫無邊的草地。很可能會東出四川或西出青海,因而在這兩個方向上,蔣介石部署了重兵,以阻止紅軍。毛澤東綜合各方情報、經過縝密分析,料定蔣介石會如此用兵,于是出其不意,偏偏選擇了蔣介石認為紅軍不敢走的草地,結果紅軍踏過草地,“三軍過后盡開顏”。
(劉越樓,盛世湘黔網特約專欄作者,紅色文化學者、傳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