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管仲“四維”說 《管子》中主張的維系社會穩(wěn)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分為禮、義、廉、恥四個綱要;強調(diào)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四維”,對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砂 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fù)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jié),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jié),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 ,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 國有四維,缺了一維,國家就傾斜;缺了兩維,國家就危險;缺了三維,國家就顛覆;缺了四維,國家就會滅亡。傾斜可以扶正,危險可以挽救,傾覆可以再起,只有滅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什么是四維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有禮,人們就不會超越應(yīng)守的規(guī)范;有義,就不會妄自求進;有廉,就不會掩飾過錯;有恥,就不會趨從壞人。人們不越出應(yīng)守的規(guī)范,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進,人們就不巧謀欺詐;不掩飾過錯,行為就自然端正;不趨從壞人,邪亂的事情也就不會發(fā)生了。 “四維”說出自《管子》。 管仲把禮、義、廉、恥四種道德看作治國的四個綱,故名四維。維,原指系物的大繩。 管子把禮、義、廉、恥視為“國之四維”,強調(diào)“飾四維”、“張四維”,強調(diào)禮義的強制作用。同時對禮的一些方面有所突破,諸如“禮不卑庶人,刑不避大夫!薄ⅰ白鹱稹、“刑不可知”等,以達“禮以導(dǎo)民”,任用賢能,及以法令作為人們言行之準則。管子在齊設(shè)立“三國五鄙制”,將齊人分成士、農(nóng)、工、商四民,使四民分居定業(yè)。齊桓公因用管子之謀,通過改革立法使邦國日漸強盛,并成為春秋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四維”說,對后世影響深遠。 而民國時期蔣介石據(jù)此提出“四維主義”。 《史記·管晏列傳》: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四維羅的文化內(nèi)涵 中華羅氏文化具有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之共性,可用“仁、義、禮、智、信”、或”四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來概括。也是羅氏作為“中華一脈”的內(nèi)涵和魂魄。 擴展資料羅姓的分布:當(dāng)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000多萬,為全國第二十二位大姓。占全國人口的0.8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000余萬,增長達15倍之多,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的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占羅姓總?cè)丝诘?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cè)丝诘?7%,為羅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云貴川渝、粵桂湘鄂閩贛兩塊高比率的羅姓區(qū)域。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jīng)大于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xiàn)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羅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qū)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云貴、川渝大部、粵桂、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_1.44%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63%的羅姓人群。在海南、臺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陜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nèi)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dāng)?shù)厝巳褐械姆植急壤?.48%—1.44%之間,其覆蓋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23%的羅姓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