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默君、邵元沖夫婦及子女。
幼時
勸說女性“放足”,8歲寫《天足吟》
離湘鄉(xiāng)市區(qū)10華里的景慶三坊日字庠(有說法稱一是庠,今為東山街道辦雙泉村)坐落在山腳下,從塔子山山頂朝日字庠望過去,望族張家當年在此的府邸曾有兩千多平米,三個四方院,1883年,張默君在這里出生。
張默君的父親張通典是前清舉人,工詩文,才氣縱逸,清光緒年間曾協(xié)助曾國荃督辦兩江學務,戊戌變法期間,與譚嗣同、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陳三立等組成南學會,辦時務學堂,興辦《湘報》、《時務報》等。其母親何承徽為衡陽何通隱先生之女,通今博古,有海內(nèi)女師之稱。陳三立在《白華草堂詩玉尺樓詩·序》中說:“伯純素負經(jīng)世志……其夫人何懿生及夫人兄璞元并工詩……璞元兄妹則規(guī)撫六朝初唐,紛披古藻,雅麗鏗鏘,互為唱酬,各挾其體,相高儕輩……”
受父母的熏陶,張默君啟蒙極早。
“她是神童!56歲的張檢軍反復說著這句。他爺爺和張默君是堂兄妹,從父輩那里,他聽說了一些張默君的事跡!吧裢保谴謇锶硕贾赖姆Q呼。
張檢軍用手指著山腳的方向畫了個大大的橢圓,“除了張家對面一戶姓孔的人家外,以前這里都是我們張家,張默君和堂弟張?zhí)煲矶荚谶@長大,條件好,從小就開始學習!
張默君在這樣的條件下,2歲識字,3歲開始讀詩書,4歲讀《唐詩三百首》并作聯(lián)語,6歲進私塾,通讀經(jīng)史子集,臨摹碑帖。在她7歲的時候,細心的母親將她7歲之前所作的詩文聯(lián)語訂為冊子,取名《寶螭戲墨》。稍年長,她又開始讀王夫之的《船山遺書》,接觸岳飛、文天祥、史可法、俞大猷等人的傳記。
小小年紀的張默君“早熟”,她反抗姐姐纏足,似成人般痛斥纏足的殘忍,暢談放足的理由,讓反對者無話可說。甚至連她父親都不敢相信此話是從一個小女孩口中說出。8歲那年,張通典任江南水師學堂提調(diào),贊助美國牧師在上海發(fā)起“天足會”,把會章和勸告文件寄到家中,張默君還懇求母親出資印刷10萬份,勸說人們“放足”,此事一經(jīng)宣傳,“放足”婦女百萬,當時一秀才撰歌嘲諷:“湘鄉(xiāng)縣,堂堂張,截觀音,赫赫威靈揚!8歲的張默君聞之,提筆寫了一首《天足吟》:悲憫人天動百神,看從苦海起沉淪。秉彝畢竟同攸好,還爾莊嚴自在身。意為“回敬”。將寫“怪歌謠”嘲諷她的秀才噎得夠嗆,鄉(xiāng)人為之震驚,認為此女日后不凡。
革命
秋瑾就義前給她留條“前途珍重”
1901年,18歲的張默君就讀于其母任教務長的金陵養(yǎng)正女學校,兼授附小文史倫理課程,又入南京匯文女校學英文,她一人兼為教師、兩校學生,當時罕有。后又考入上海物本女校,在1907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受聘于江蘇省立啟明女校,真正開始教育生涯。
在讀書期間,她通讀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獅子吼》及當時的《新湖南》、《浙江潮》、《黃帝魂》等,開始產(chǎn)生革命救國思想。1906年,她和父親雙雙加入同盟會,認識秋瑾,兩人大談“興女權(quán),啟民德”,成為至交。秋瑾就義之前曾去學校找過她,她外出不在,秋瑾留條:“要事相商,訪妹不遇,極悵……再見何期,前途珍重。璇!笨蓻]想到,等她看到這字條,四處找尋未果,之后便得知已經(jīng)就義,她痛哭失聲:“與姐不遇而免于難,而既甘死如飴,未克成仁為憾。”
武昌起義爆發(fā),她和父親趕赴蘇州勸說江蘇巡撫程德全起義,并主辦《江蘇大漢報》,用涵秋、大雄筆名撰稿,既任社長又是編撰,每期社論都出自她手,當時報紙供不應求,經(jīng)常需要加印。1912年,張默君又同談社英、湯國梨等成立“神州女界協(xié)濟社”、“北伐隊”,募捐到5萬元款項,支援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南京臨時政府,受到孫中山的嘉獎,被稱為“年輕有為女青年”。后來,南京被江浙滬聯(lián)軍攻克,女子北伐隊已無組織必要,她遵孫中山囑托,“婦女參政宜先治學”,將該款項作為辦學辦報經(jīng)費。同年成立“神州女學”,發(fā)刊《神州女報》。孫中山聞訊,即捐1萬元。
張默君年少時的老屋,現(xiàn)在只留下殘破的兩間,亦是張?zhí)煲砉示铀凇?/P>
事業(yè)
中國第一位高等教育典試女委員
湘鄉(xiāng)市梅橋鎮(zhèn)坳頭村第二組趙家灣張羅坤是張默君的本家,一直保留著1925年編寫的張家族譜。他是“式”字輩,按輩分叫張默君姑奶奶。在張家族譜中,到了張通典這一支時,對張默君的筆墨稍多!袄镞吿峒白疃嗟氖撬慕逃!
“寧一女師,無不第一”,在一次全國教育成果展覽會上,張默君獲此美譽。
她致力教育,在神州女學創(chuàng)辦后,延攬葉圣陶、葉楚傖、陳抱一等任教女校,那時歐美婦女聯(lián)合會會長嘉德夫人訪華,對她贊賞有加,認為“將來女子參政之成就,必以中華最為完美”。
《聽濤室人物譚》里說:默君倒是切實做事,不曾嘩眾取寵的。她致力神州女校15年,畢業(yè)學生上千人,可到1927年,北伐軍攻滬,女校毀于炮火,后未能恢復。
1918年,張默君曾受教育部派遣赴歐美考察女子教育,在美國東部考察了6所著名女子大學及各州市立中小學,后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專研教育,再入英國、瑞士、比利時、德國等地考察,回到上海后,寫成《歐美教育考察錄》,經(jīng)上海報刊發(fā)表后,引起政府重視;貒,她又復任江蘇省立一師校長,主持《上海時報》“婦女周刊”版。
她大膽革新,聘竺可楨、朱君毅、王伯沆、吳梅等名士任教,創(chuàng)立校圖書館,設各科實驗室,注重德育和社會實踐,又在學校推行“家事教育”,讓學生學習醫(yī)藥、護理、保育、烹飪、裁縫等。另外,她繼續(xù)增加班級,讓更多女子能進學堂。1927年,她出任杭州市教育局局長。
到1929年,她成為國民政府第一屆考試委員,三年后又被聘為高等教育典試委員,成為中國第一位典試女委員。在同年的全國考試結(jié)束放榜之日,男女試士共2482名,錄取103人,無一女性,張默君在辦公室伏案痛哭,典委召開特別會議,當時議請國府增改《考試法規(guī)》,要優(yōu)待女性,降低分數(shù)錄取,她聞訊以“男女平等”申辯。兩年后的第二屆考試,兩名女性入榜,她興奮得親筆題詩贈送,寫下:
一日聲明四海知,千秋曠典重明時;秉彝畢竟同攸美,漫說男兒勝女兒。
愛情
小她7歲的邵元沖,“非張默君不娶”
張默君的一生中,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她是孫中山機要秘書邵元沖的夫人。
她和邵元沖的結(jié)合并沒有一蹴而就,而是歷經(jīng)13年之久。
辛亥革命后,她鐘情摯友蔣作賓,有意帶他回家見父母,哪知道,蔣作賓與其三妹張淑嘉一見鐘情。母親不明就里,表示贊成。張默君受到很大打擊,發(fā)誓終身不嫁。
這時,小她七歲的邵元沖趁機表達愛意,張默君并沒把他放在眼里。在邵元沖的執(zhí)著追求下,她提出三個條件:文要掌官印;武要做將軍;必須是留學生。邵元沖將這三個條件戲稱為“三座大山”。
《邵元沖日記》記載:張默君曾燒毀邵元沖的信件二千余通,邵做了如下檢討:“吾負白華之衍,百身莫贖”。在之后的很多年里,邵元沖努力達成這三個條件,一直不敢跟張默君有書信往來。
有趣的是,張默君在美國留學期間因竺可楨“年少美才”,她把妹妹張俠魂介紹給他。沒見面的兩人,一見如故,在1920年,竺可楨回國,任東南大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并與張俠魂成婚。張默君又促成了另一個妹妹的姻緣。
而她自己本因為拒絕邵元沖提出的苛刻條件,邵元沖卻當了真。1916年,他離開上海,在廣州參加了討伐袁世凱的“護國運動”,不久后被委任中華革命軍山東戒備司令,后又擔任孫中山大元帥府機要秘書,并代行秘書長事。之后,邵元沖出國,先后去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學成后,又奉命去蘇聯(lián)和德國考察,在美國留學時,留學生黃季陸問邵元沖的婚姻大事,他直截了當:“非張默君不娶。”
1924年5月,邵元沖回國。因長時間未通信,邵元沖不敢貿(mào)然打擾張默君。正發(fā)愁不知道如何是好,黃季陸幫他出主意,讓邵元沖將自己出版的新作《美國勞工狀況》寄給時任江蘇省立第一女子師范校長的張默君!短煲婚w人物譚》中寫道:“季陸說,她接到這本書,一無反應就作罷了;如果有了回音,則事尚可!笨蓻]想張默君收到東西后寫道:
自丙辰(1916年)別翼如八載,彼此音塵斷絕,昨忽得自美歸后一書,滕以近制,極道離懷別苦,感而有作,時甲子秋孟也。
放眼蒼茫萬劫余,八年得一故人書;
天荒地老傷心語,忍死須臾儻為予。
邵元沖見到張默君的詩后,大喜,依厚韻唱和六首,下為小序及其中一首:
留歐美八載,昔不得默君書,民十三年歸國,佐總理粵東,致默君長函及近著,獲詩大喜,次韻六章。
一來二往,張默君被邵元沖打動。1924年9月19日,相識13年之久的兩人步入婚姻殿堂,那年,張默君40歲;槎Y那天,女服務生錯問張默君:“老太太,新娘子明日幾時能到?”張默君氣得轉(zhuǎn)身就走。黃季陸還為此做了一首打油詩:“邵張喜事本天成,洞房滄州飯店開;侍役笑問老太太,小姐明日何時來?”
張默君和邵元沖的婚禮在上海滄州飯店舉行,于右任為他們主婚,戴季陶為介紹人。
張默君的書法《心經(jīng)》。
張默君為“南社第十一集”題詞。
作品
她的詩與呂碧城齊名
1910年,張默君入南社,成為極負盛名的詩人,其中《南社第十一集》書名就由她題寫。柳亞子在1944年曾寫道:“從晚清末到現(xiàn)在,四五十年間的舊詩壇,是比較保守的同光體詩人和比較進步的南社派詩人爭霸的時代。但有一種怪現(xiàn)象,在同光體詩人中間,沒有一個出名的女詩人……南社派中間,舉得出名字的,卻有旌德的呂碧城,湘鄉(xiāng)的張默君,和崇德徐自華、蘊華姐妹,足以擔當女詩人之名而無愧!
她擅長古體韻律詩,有《白華草堂詩集》、《玉尺樓詩集》、《正氣呼天集》、《大凝堂詩》、《紅樹白云山館詞》等作品傳世。在蘇州期間,她常與章太炎、李根源先生在一起賦詩、題字、作畫。今嵌于光福銅觀音寺廊墻上的《西崦梅花詩》碑,也是她在蘇州期間的佳作之一。
邵元沖曾在日記中記載:午前與默君同至五十號看屋,順至松林路訪陳散原。默并出其新作分均七古,請其鑒定,散原評為太白、東坡之間。
在“西安事變”中,邵元沖中流彈身亡,她含悲回到湘鄉(xiāng),在花橋灣置田舍為居,取名“蓉廬”!拔医裣輨倜非,起舞吳鉤作怒鳴。儻問華郎何所似,三年淚雨不曾晴。”她太思念邵元沖,在“蓉廬”,她只潛心作詩、寫字、繪畫、教育兒女,不涉及政治。
《南社書壇點將錄》中記載:張默君在聽韶閣內(nèi),多次寫佛經(jīng),她寫的《心經(jīng)》以她擅長的章草筆法書就,古拙而樸茂。章草本是由隸書簡約而成的書體,而她的這件作品,隸體的波磔相對減少,筆畫較為簡省,不少字融入行楷的筆法,頗有特色。
但在“蓉廬”居住的日子,張默君到底有多少作品問世,無從知曉!拔覀兗医(jīng)歷過無數(shù)次破壞,以前有張默君的作品也破壞殆盡了!睆垯z軍只記得他母親提過,張默君在湘鄉(xiāng)的日子,給很多人題詞,在湘鄉(xiāng)市鎮(zhèn)湘樓之前有塊大匾,也是她題的字,但是具體是什么字現(xiàn)在也說不清了。
湘鄉(xiāng)市史志辦退休的易邵白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在泉湖發(fā)現(xiàn)一個古玩販子家有張默君“蓉廬”的詩碑一塊,過了很多年后,他又在長沙撈刀河古玩場一商店發(fā)現(xiàn),當時人家開價一萬元。他曾經(jīng)還在湘鄉(xiāng)火車站附近(現(xiàn)東風路)看到,有塊用行草寫成的“樹影山莊”,就是張默君給一位姓張的本家寫的。
她根據(jù)自己教育經(jīng)歷寫就《杭州市教育行政六年規(guī)劃》、《戰(zhàn)后歐美女子教育》、《我之家事教育觀》。張默君喜歡收集玉石,并對玉石有研究,還專門編寫了《中國古玉與歷代文化之嬗晉》等。
數(shù)年后,她應蔣介石之邀,再次出山,1947年,她出席了在南京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1965年,82歲的張默君在臺灣去世。
陳三立《張默君玉尺樓詩題詞》:默君世講抵廬山,出示茲冊。所為詩,天才超逸,格渾而韻遠,為閨媛之卓犖不群、效古能自樹立者。顧乃于操玉尺校士橫文之余隙,名章屢就,而以儒朱大筆,淋漓寫之,異數(shù)美談,夸越前古,顧不徒試院唱酬之盛,可傲視歐梅諸公矣。
易邵白嘆了口氣,張默君在湘鄉(xiāng)期間負責編纂的《湘鄉(xiāng)縣志》還未寫完。
>>口述人
張檢軍:其爺爺是張默君堂兄
張羅坤:張家族譜繼承者
易邵白:湘鄉(xiāng)市史志辦退休
>>記者手記
被歷史淹沒的“豪杰”
映山紅在張默君的故鄉(xiāng)湘鄉(xiāng)漫山遍野開放,原來的日字庠如今只剩下兩間土磚屋,跟周圍氣派的房子格格不入。張默君從這里走出去,經(jīng)歷了“年少居湘,中年漂泊,晚年隱臺”的生活。
她的父親張通典,戊戌變法期間,與譚嗣同、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陳三立等,組成南學會,辦《湘報》、《時務報》。一生著述頗豐。母親何承徽,名懿生,衡陽何通隱先生女,有海內(nèi)女師之稱。
她的兩個妹妹,張淑嘉嫁給蔣作賓,張俠魂嫁竺可楨。弟弟張元祜,曾是國民黨中將,參與長沙和平起義,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她的堂弟張?zhí)煲恚侵袊默F(xiàn)代小說家和兒童文學作家。
而她自己,一生更是頗多光環(huán)籠罩,不過現(xiàn)在卻少為人知。
她的經(jīng)歷始終都是不卑不亢的,如那句“默君倒是切實做事,不曾嘩眾取寵的”。她寫了很多詩詞,也作了很多書法,都有點“南社的味兒”。她的人生也是文學人生,在坎坷的生活中練就了筆耕不輟。易邵白說,她花橋灣的“蓉廬”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被當成學校,后來,變成民居。現(xiàn)今,時代發(fā)展太快,它早已淹沒在前進的洪流中,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道其中故事了。
在她的故鄉(xiāng),張檢軍從母親口中得知張默君的故事,如今,他又將這些故事傳給自己的孩子,至少在以后別人問起,她曾經(jīng)也是張氏家族輝煌的存在。張默君經(jīng)歷了中國近代現(xiàn)代的種種歷史變革,命運波折,然終未輟筆,反倒越寫越勇。
陳衍云:默君幼秉庭訓、慈訓,而天資穎悟,實足冠絕時流。故其撫時感事,投贈游覽之作,類能推陳出新,脫羈紲而游行,其作書行草神速,頗極南帖之美,尺牘寸楮,光彩照人,可不謂豪杰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