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上我知道,他埋骨的地方,是在杭州城南南屏山的方家峪,一個非常有名的地方,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鐘敲響的地方。 早晨起來,看看外面是一個陰沉沉的天,心情就有些壓抑。坐在公共汽車上向南,走在玉皇山路看路兩邊的山蔥綠的樣子,知道春天來了。按著先前做的功課,我找到了闊石板路,那是一個不太寬,但卻是很平的水泥路面,伸向靠山根的一片居民區(qū)里。 在迷魂陣一樣的居民區(qū)里,我和老哥把眼睛睜得大大的,去尋找闊石板路51號民宅。因為據資訊,魏源的墓地,就在51號的后山上。終于在最后一排的巷子時里找到了151號和153號民宅,那民宅卻緊貼著山根,一時找不到穿過民宅的進山路。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空隙,從兩戶人家的后墻口越過去,走上雜草叢生的山坡小路。其實說是路,那只是山間雜草被人踩過的一條可以下腳的空隙而已。 想不到的是,這山雖然離人家如此之近,卻像遠離人間的曹雪芹筆下的大荒山一樣,樹木橫生,杳無人跡。更讓我和老哥不解的是,我們找遍了那個山坡,卻沒有一點兒墳墓的影子。憑魏源這個人,雖然死去百年多了,但再怎么也得有個墳頭。孔詈,只聽老哥一聲喊,看,那林子里面有個石碑! 于是我急忙撥開密密的樹枝荒草走了過去,果然,有一通青色的大碑立在樹叢中,有一棵傾倒的樹枝已經斜斜地壓在了石碑上。來到碑跟前,果然看到,碑的正面刻著“魏源墓地紀念地”幾個大字。轉身來到碑的背面,我看到的是“魏源生平”簡介和立碑的緣起。原來,這是2005年才根據文獻記載立起來的碑。他的原墓早已沒了蹤影,所以才以“紀念地”的名目立了一塊石碑。 對著亂草叢中的石碑,我心里頓時產生諸多疑問,魏源的老家在湖南邵陽,后來定居南京,再后來又在揚州買了莊園。是什么原因,讓他把埋骨之地選在了杭州?選在了南屏山? 我循著他的心路歷程和人生足跡兩條線,知道了他的對人生終點的選擇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他的人生中,對他的思想震動最大的有兩次: 第一次是在鴉片戰(zhàn)爭最劇烈的時候,他懷著一腔報國之心去浙江前線,但沒等到他真槍實彈地與敵人開戰(zhàn),浙江巡撫伊里布就單方和英軍講和。懷著一腔遺憾,歸來路過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時,恰逢林則徐被革職也來到這里。一生坎坷的魏源和像斗敗了的武士一樣的林則徐在一條船上,兩個人就著瀟瀟秋雨對榻長談。林則徐想到發(fā)配遙遠的新疆此身保不準能不能活著回來,就把他在廣東收集來的外國地圖資料鄭重地交給他的好友,希望他能編寫一部書,讓那些混聵朦朦的中國人,尤其是大清朝那些官僚大員們了解外面的世界。魏源于是嘔心瀝血,花了14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他的百卷本《海國圖志》。 第二次是他當高郵知州太平天國最強盛時期,太平軍攻克揚州,前鋒距高郵城不到40里。他一面積極組織鄉(xiāng)勇團練日夜守城,一面嚴防散兵游勇進城擾亂,還處死幾十名因潰敗而四處搶掠的清兵,高郵一州三縣百姓得以平安無恙。 但是,他得到的不是朝廷的獎賞,而是將他革職的懲罰。原來,是督辦江北防剿任務的江南河道總督楊以曾,向皇帝彈劾魏源屢次將江南的緊急軍事情報不繞道報告給他,反而退了回去。此事真相如何不敢斷言,有人以道光二十九年洪澤湖大水,任興化知縣時的魏源堅持不啟壩以保住百姓眼看要成熟的糧田被淹,因此事和主張啟壩的楊以曾發(fā)生頂撞,楊懷恨在心才借此報復他;還有人說他同情太平軍,守城觀望,尋找時機準備投靠太平天國。 結果他被朝廷撒去所有職務,讓他戴罪在身以參謀人員隨軍去鎮(zhèn)壓捻軍。在安徽宿州,他“奉檄擊宿州匪,斬首六百余人,降眾五千。散其黨,平其壘而還”,他的軍事才能60多歲才有機會嶄露出來。 可能是咸豐皇帝突然發(fā)現魏源是一個難得的人材,所以立即下旨以功恢復魏源的原職。但這時的魏源早已心灰意冷,也立即上了一疏,說自己年老體衰,力辭不就,僑居興化,不與人事,手訂生平著述。后來竟洗心向佛,自稱“菩薩戒弟子魏承貫”,會譯《無量壽經》,集《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凈土四經》等,一下子變成了虔誠的佛家弟子。 他的足跡歷程也很長很長,通過他的詩文我們知道,他是我們百余年前的老驢友了,最大的出行有四次: 23歲時,魏源從北京出行,經山東、河南、湖北,回湖南邵陽老家探親并娶妻。25歲時,又從邵陽返回京城參加順天鄉(xiāng)試。這是他第一次獨身壯游; 27歲時,他從北京回湖南邵陽老家接母親、妻子等家眷,坐船從資水而下經湘江、入洞庭、順長江而下到江蘇寶山(今屬上海)新家。這是他第二次長途壯游; 37歲時,新疆發(fā)生叛亂,楊芳受命西征,魏源入幕隨行,至嘉峪關聞叛亂已平而返。這是他第三次長途壯游; 54歲時,乘海船到香港、澳門。歸途取道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七省,往返八千里,歷時半年。這次出行史料上沒有給出因公而出的說法,可能是他自費長行,這也是他人生最后一次長途游歷了。 魏源幾乎走遍了中國從長城到南方的所有省份,華山、廬山、黃山、天臺山、衡山、中條山等都留下過他的足跡,最有名的泰山他就登過三次;黃河、長江、湘江、贛江、嘉陵江、洞庭湖、太湖也留下他泛舟的影子。潼關、蜀道、子午谷、居庸關、山海關、嘉峪關等險要處也都有他的詩篇。這些壯游使他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同時看到了處于社會底層老百姓的困苦。只是他幾次游杭州之后,深深地愛上了這個有山有水的地方,他的兒孫們最后滿足了他的心愿,把他埋葬在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鐘”所在地南屏山中。 看到墓碑下雜草叢生的一抹平地,我的心卻不能平靜下來。據歷史記載,魏源去世后,關于他的墳墓曾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記載,一是朝廷有旨,曾讓兩江總督左宗棠為其重新修墓;二是,曾國藩懷疑他曾投降過太平天國,命人把他的墳扒了。但是,對著沒有墳頭的墓碑,我們已經無法找到答案。 不過,仔細看 一下當時的天下形勢,我們不難分析出魏源的心路歷程和人生抉擇。魏源僑居興化期間,太平軍第三次攻下漢陽、漢口;天地會在廣西建立升平天國;捻軍首領張樂平在安徽集結會盟……農民起義風起云涌。 咸豐六年(1856年)五月,太平軍攻破清朝的江南大營(南京東郊),兩個月后的初秋,魏源就從鎮(zhèn)江過江,通過雙方交戰(zhàn)的戰(zhàn)區(qū),來到杭州隱居僧寺。 這一切不會是太巧合了吧? 作為一個地主階級出身的封建官僚,魏源不論是從出身還是人品,他都注定不會做歷史上的“從逆”罪人,否則就會在史冊上留下千古罵名。但是,歷史上也有許多農民起義成功,舊官僚加入起義隊伍的人最后成為建國功臣,這在中國歷史上也大有人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魏源在《海國圖志》里多處稱許甚至贊美西方民主,希望中國從政治制度上發(fā)生根本變革,實現他富國強兵、讓強大的中國立于世界列強之林的夢想,這恐怕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我敢斷言,魏源以信佛為借口隱居,其目的確實是在“觀望”,是以待天時。 人生的最大悲哀莫過于理想的徹底破滅,不到三個月,魏源的遠大理想突然暗淡下去,并最終走向破滅。這年的八月,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發(fā)生內訌,北王韋昌輝殺死東王楊秀清并大肆屠殺東王部下。接著翼王石達開出走討伐韋昌輝,天王洪秀全誅殺韋昌輝——天國的首都成了殺人場。而作為天國的新皇帝洪秀全,完全拋棄了起義之初一切為民的允諾,大肆享受起來,僅各種名目的妃嬪就達數百位之多,這,哪里是魏源心目中西方民主政權中的君主風范啊! 今天分析起來,我們幾乎可以斷言,如果太平天國真的取代了滿清王朝,那注定是歷史的倒退而不是歷史的進步。它的《天朝天畝制度》作為發(fā)動農民推翻舊政權的口號還可以,但做為治國的大政方針是絕對行不通的,那,只是烏托邦的幻夢而已。 夢破滅了,身體也跟著垮下去了,懷著治國大略的魏源最后慘然倒下,在僧舍里黯然合上了他那雙智慧的眼睛,時間是清咸豐七年三月初一,即公元1857年3月26日。 |